首页

跪在女王脚下做家奴

时间:2025-05-30 04:36:45 作者:【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杨柏云:一生做好一件“兰”事 浏览量:61898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题:杨柏云:一生做好一件“兰”事

  作者 孔令佑

  继成功拯救植物界“金丝猴”大黄花虾脊兰后,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和他的团队最近又有新突破。

  杨氏丹霞兰,是一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堪称植物界“大熊猫”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我国极小种群保护物种,其生活型为腐生,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移栽不能成活。杨柏云告诉记者,历经多年研究,他们现在不仅全面摸清了杨氏丹霞兰在江西省的分布及蕴藏量,还完成了传粉生物学研究,攻克了导致其濒危的机制,突破了共生培养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很可能超越之前在大黄花虾脊兰上取得的成就”。

  大黄花虾脊兰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至1500米的疏林地,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自然分布范围也因此非常有限。2021年国家林草局统计发现,大黄花虾脊兰全国野生资源存量不足300株。

图为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在野外调查中。(受访者供图)

  除了数量少,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也是个难题。杨柏云介绍,“广种薄收”是兰科植物的典型繁殖特征。种子缺乏胚乳,无法实现营养自给,需要与真菌结合才能促进萌发,无菌条件下需要120多天才能萌发,萌发率仅有18%。

  但如今,大黄花虾脊兰已连续三年在江西井冈山、湖南崀山等19个野外回归点开花,完成了其在自然界的自我更新,标志着这一物种的保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背后,离不开杨柏云团队的努力。

  几年前,一位向导给杨柏云发来野生大黄花虾脊兰的照片。这是江西境内首次发现这种珍稀植物的踪迹,令杨柏云惊喜不已。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大自然中极为宝贵的基因资源。”为了保护该物种,杨柏云随即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攻关。为了从数万种真菌中寻找匹配的共生菌,实验室常常彻夜灯火通明。经过五年上千次试验,他们终于建立了无菌培养和真菌共生培养的繁殖体系,使种子能在30天至60天内发芽,对大黄花虾脊兰进行了规模化育苗。

  从实验室繁育到野外回归,每一步都离不开辛劳与汗水。科研人员常需面对蚂蟥叮咬、毒蛇威胁、车陷泥潭等险境。“有时候野猪会冲破护栏,回归点的小苗全被踩烂。一些植食性的小动物也会‘光顾’,辛苦培育的幼苗就毁于一旦。”杨柏云苦笑着说。历经种种困难,团队最终攻克了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难题,建立起国内首创的大黄花虾脊兰快速繁殖体系以及共生培养体系。

  “我们计划逐步扩大保育规模,力争将大黄花虾脊兰成功引入长江流域各省份的适宜生长区域,并期待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实现10万株大黄花虾脊兰的回归目标。”杨柏云曾说。

  他表示,目前该团队在做好保育的同时,也会在每个大黄花虾脊兰回归点对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进行科普,培训技术队伍,希望有更多人共同守护这美丽的物种。

  从1986年来到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生物系,跟随其他老师从事大花蕙兰的组织培养工作至今,杨柏云已与兰科植物结缘近40年。

  现在,已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老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的杨柏云依然奔波在科研一线。虽然大黄花虾脊兰研究已转入监测阶段,但他“与时间赛跑”的脚步从未停歇。“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的承诺,正指引着他在杨氏丹霞兰的研究道路上继续前行。(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的源起”在京开展 一站式探秘十三大文化遗址

我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盐碱地综合利用,究竟有怎样的战略意义?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利用得怎么样,始终是关系到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因此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苏增添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

当天,记者走进展厅看到,从锈迹斑斑的战舰残骸到战士们使用过的武器装备,展品无一不讲述着那场悲壮的海战和背后的故事。其中,“致远”舰遗址出水的“致远”舰加特林机枪,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

期待更多精彩、更多奥秘!“新成员”入驻 神舟十九号乘组签收拆包

浦东先行先试,“城市大脑”不断迭代升级,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浦东“城市大脑”覆盖了交通、环境、应急等一线民生领域。大到城市应急处置,小到渣土车违规、噪音扰民,通过数字赋能,这些城市治理中常见的难点,都可借由“城市大脑”进行协同治理。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人才双聘,秉持“大人才观” 不拘一格用人才

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 曾玥)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9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将为22所意大利高校提供百余个学生来华交流名额,以加强互学互鉴,深化两国人文交流。

粤桂琼三省(区)开展第三次海上联合执法行动

工地上,各种工程车辆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挖掘机手维多利亚·姆特勒莉驾驶着黄色挖掘机,穿梭于崎岖不平的施工现场。“我喜欢操作这种巨型机器,因为它让我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斯瓦克项目将改变上百万人的生活,我热爱这份工作。”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